今天是:

教学科研

教研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研信息 >> 正文

湖北省天门市陆羽遗迹简介

发布日期:2013-07-11    作者:     来源:     点击:

(天门市陆羽研究会 鲁鸣皋)

一、 陆羽纪念馆

陆羽纪念馆于1985年5月由天门市人民政府建立,1988年10月正式落成。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1325平方米。主体建筑由雁桥、山门、前殿、后殿,回廊及服务设施组成。其风格为歇山顶式仿唐建筑。馆额由贺敬之题写。前殿名陆公祠,陈列陆羽传木雕二组,每组长10米。画面由“鸿渐于陆”、“古井汲水”、“牛背读书”、“伶艺初露”、“火门拜师”、“忘年之交”、“峡江考察”、“东冈结庐”、“江南品水”、“御前煮茶”、“南泠评水”、“赠经季兰”、“三癸聚会”、“游子乡情”、“苕溪著书”、“茶道远播”组成。表现了陆羽传奇的身世,以及少年陆羽博学多才,献身茶学的远大抱负。反映了茶圣人后后半个世纪游历江南三十余州郡的浪漫生涯。殿中陈列《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等石碑以及有关文物资料。后殿名鸿渐楼,为两层结构,一层为祭拜堂,供奉陆羽铜像。其像于1988年由湖北美术学院刘政德教授以石碑为蓝本所塑。已收载于《世界雕塑全集》。二楼陈列有关陆学与茶经研究文献资料。

二、 陆羽石碑刻像

存放在陆羽纪念馆前殿中的《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石碑,长104厘米,宽39厘米,系清乾隆癸卯(1783年)湖北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绘图撰文令人所刻。石碑为白描阴刻“唐处士陆鸿渐小像”,其像为茶圣陆羽逸士打扮,头裹幞头巾,正襟危坐于石上,右手抚膝,左手端茶碗,神态悠然,若有所思,品茶神韵,惟妙惟肖。刻像的左边,辑刻宋代诗人黄州太守王元之《题竟陵文学泉诗》以及陈大文等三人的次韵唱和之作。碑左文详述摹像的经过。此石碑为陆羽纪念馆镇馆之宝。

三、 桑苎庐藏本《陆子茶经》

天门西塔寺的《茶经》单行刊本,自明嘉靖壬寅(1542年)主持僧真清首次勘刻以来,先后于1919、1922年刊刻。1933年由住持僧新明最后依前本重刻了一次,是为了纪念陆羽诞辰1200周年面刊刻的。名桑苎庐藏本《陆子茶经》。

1940年7月,日本研究陆羽的学者诸冈存与池田博士专程到天门参拜陆羽遗迹,临别时,时任天门县县长胡雁桥赠送了《陆子茶经》。这是国内外到此时为止最后也是最完整的一个刊本。诸冈存回日本后,撰写了研究茶经的专著《茶经评释》上下册,约50多万字。1946年逝世后,他委托其长女诸冈妙子保存。1986年5月13日,时年67岁的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诸冈妙子,将父亲遗留下来的《陆子茶经》郑重地奉还给天门。当时的县长、天门市陆羽研究会会长胡嘉猷,陪同诸冈妙子参观了多处的陆羽遗址,并召开了学术讨论会。会上诸冈妙子激动地说:“陆羽先生出生在天门,《陆子茶经》是天门的,不应该由我保存,我应该归还给中国人民,让陆羽的著作永远保存在天门”。这本《陆子茶经》成为天门市陆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也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四、 古雁桥

据传,公元733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天门龙盖寺智积禅师漫步西湖,忽闻小桥旁的芦苇丛中“群雁喧集”,隐约伴有婴儿的啼哭声。循声走去,只见大雁“以翼覆一婴儿”禅师慈悲为怀,将婴儿抱回,托人抚养。此地后被视为陆羽的出生地,小桥称作雁桥。明洪武3年,县城向南迁移,因城西门隔水,南临雁叫关,为城区交通要道得以重建。明嘉靖时废圮,据道光版《天门县志》载:万历15年(公元1746年)中书朱万祚鼎建。清顺治初,朱运暹复修桥面和石栏,不久,被雷震毁。康熙21年(公元1682年),知县钱永自捐奉银重建。礼部侍郎、书法家孙岳颁巡视竟陵,凭吊陆羽,临桥书碑。乾隆11年(公元1746年)维修损坏的栏杆。道光27年(公元1847年)由合城众姓捐款重建,著名书法家、邑人胡德增恭书桥额。1990年4月,天门市人民政府将古雁桥迁建于西湖陆羽纪念馆门前,将钱永所立之碑移于桥的南侧。移建之桥按原样修复。长14.2米,宽5.9米,高3.7米。两侧石栏板刻古朴典雅的石雕。东边为龙头,西边为龙尾,宛如巨龙穿桥而过。

五、 雁叫关与鸿渐关

唐玄宗开元21年8月16日清晨,龙盖寺智积禅师漫步山门外的湖堤,在现名“水港口”的地方见大雁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后人便称在“雁翼覆羽处”的小桥为“雁桥”。在初闻雁叫处立牌坊,中作“雁叫关”。关前地名“水港口”原建有一茶楼,上祀陆羽,题楹联:“品水雅意不在酒,仙子高风只是茶”。

水港口下的天门河段,称为西江。因儿时陆羽与智积禅师都曾取用西江水煮茶。故陆羽有诗句:“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明嘉靖中,知县杨应和为纪念陆羽,依其字“鸿渐”在原南门外河街立“鸿渐关”牌坊。民国24年(1935年)专员石毓灵迁建于其北的十字路口(今淌子街南端),关上设标准钟,十分雄伟气派。现在鸿渐关是竟陵城最热闹的地方。南起鸿渐关,北到北门桥段,于1982年被天门市政府命名为鸿渐街。1998年,建小商品市场,又新立鸿“渐关牌”坊。

六、 西塔寺

据《天门县志》载《西塔寺源流》:“西塔寺西晋时所谓龙盖寺,由茅庵肇起。历数传至武帝而佛道大兴,此寺因改额名西塔寺。迨至晋支公主持而基业渐广。乃陆鸿渐应运而创。此寺更名奇焉。其所由来,实始于晋至今而名犹存”。

位于覆釜洲上的西塔寺曾经四面环水,古木参天,佛殿重檐彼联。有大雄宝殿、观音阁、子律堂、浮香阁、灵塔遗迹等。虽历遭废圮,也历经缮修。1935一1936年毁于洪灾及日寇战火。

因陆羽幼时育于智积大师之龙盖寺,随师习茶。自晚唐重建西塔寺时即或将寺内住所加以修缮,辟为桑苎庐,并为陆羽立有陆公祠,奉羽之像以为敬祀。

西塔寺首创于汉末西晋,初名青云寺。而南齐至北周(公元479—574年)额冠方乐寺。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敕命诏舍利灵塔,兴修后更名龙盖寺。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之后,重建会昌年被毁损寺庙,改名西塔寺。

西塔寺久负盛名,隋唐时就是当时的名刹。曾有名载史册的佛学大师驻锡弘法,名士大家游历其间。如高僧支遁、彦琮、智积等。至于陆羽茶经传世,使人仰慕无穷。历代文人墨客如:周愿、皮日休、齐已、裴迪、王元之、钟惺、谭元春、李维祯等都瞻仰西塔寺,撰文赋诗铭碑,因此,千余年来,西塔寺集崇佛参禅、尊陆怀古于一体,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产。2003年,因原址建设和道路所占,故重修时迁移西湖以北。现已建成大雄宝殿。

七、 文学泉

文学泉,史称支公井。因井上八方形巨石井盖上有三个圆孔,呈品字形排列,俗称三眼井。

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高僧支遁游历在此,掘得此井。唐代少年时期的陆羽曾在此汲水煮茶。因陆羽曾诏拜太子文学不就,故唐末后称此井为文学泉。

千年古井几经湮没,失其所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发掘重修。据《天门县志》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知县召民筑城于城北门外偶官池掘得一井,口径七尺,深近百尺,中有断碑废柱,字刻‘支公”二字乃真陆井,丘宜拟构亭其上,未果,后又湮没。”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大旱,居民掘池取水,得井石盖,有三圆孔如品字,石下有泉,泉旁有断碑,隐存“文学”二字,知县马士伟主持掘井,并修建了陆羽亭,井旁所立石碑,正面刻“文学泉”三个字,背面刻“品茶真迹”四个字。为乾隆湖北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书丹。

1957年经周恩来总理过问,天门县人民政府修复文学泉,并在井西北侧重建陆羽亭。2003年天门市政府再度维修,并新修了涵碧堂。

八、 陆羽亭与涵碧堂

据《天门县志》载:位于古城北门护城河的官池(文学泉水域),土丘上的陆羽亭,为双层木质结构跳角亭,系清乾隆年戌子年(1768)时任知县马士伟所建,后毁于兵燹。1957年经周总理过问重建。1981年6月县人民政府重修,2003年天门市人民政府再度重修文学泉景区。将湖中土丘砌石护坡,拆除原建陆羽亭,在原址上以混凝土结构重建了陆羽亭。

涵碧堂原座落在文学泉井北,为清乾隆壬寅年(1782)冬竟陵知县罗经陪同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凭吊陆羽品茶真迹后于次年所建,与得月楼、文学泉阁等形成文学泉风景区的建筑群。1939年被日军毁灭。2003年由天门市政府重建。门额上书法“涵碧”二字,门联仍用陈大文所撰“香浮碧乳留真味,影动清流惬素心”句。室内墙上木刻诗有四首,有唐代诗人齐已写的《过陆鸿渐旧居》、裴迪写的《题文学泉》、王元之写的《题文学泉诗》、清代天门籍文人熊士修写的《茶井》。

九、 东冈草堂

据乾隆时期《天门县志》载:“东冈岭,陆子之所居也。位于松石湖畔。松石碧波为古晴滩八景之一。又曰:东乡有村曰乾驿镇,民居栉比贸易颗集。本县四镇之一也。设巡检署在此。北行可二里许有湖,周四十里水澄如镜,日影中子,鱼螺蛤毕见。湖岸阜起似土山,西北尤隆耸,榆柳绿中桃花作姿掩蔽茆屋,真作图画观也!”

东冈岭距城东约70里,傍干驿古驿道且交通便利,是专心治学的幽静之所。陆羽作巴川峡山之旅返回竟陵,访友松石湖后结庐东冈,整理所得笔记,深研茶事酝酿撰写茶经,因居在此而自号东冈子。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请乱,烟尘蔽日,难民蜂拥而来,陆羽不能潜心写作了。在至德初(公元756年)告别家乡,随同难民沿长江两岸考察茶事,再也没有回到天门了。

东冈岭和松石湖因淤塞和围湖造田,旧时的山水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只有遗址尚存。2002年冬,湖北天门陆羽研究会在此立碑纪念。2003年秋,干一镇人民政府在此重建东冈草堂。

(本文发表于2005年《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杂志上)